從遂昌駕車沿著溧寧高速一路向北,剛好三個小時,就到了歙縣。
歙縣是古時徽州府府治所在地,也是徽州文化的發(fā)源地。“一生癡絕處,無夢到徽州”,這句詩,仿佛是對歙縣最深情的告白。它不僅僅是對徽州美景的向往,更是對深藏于心的文化探尋與靈魂歸宿的追求。在歙縣,每一磚一瓦都鐫刻著故事,每一條青石板路都回響著歷史的足音,讓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間,仿佛步入了一個夢境。
斗山街是歙縣古韻的縮影,以前為徽商集中居住地,街巷兩側(cè)重樓疊院、鱗次櫛比,馬頭墻高聳錯落、粗獷古拙,濃縮了徽派民居建筑風格。如今那些名門古宅,很多都是院門緊鎖、人去樓空,曾經(jīng)縱橫明清三百年的徽商故里,如今卻是繁華褪盡,唯剩追憶。
陽光透過稀疏的云層,照進了斗山街,給這條古老的街巷鍍上了一層夢幻般的色彩。一位上了年紀的婦人慢吞吞走在青石板路上,她的身后,跟著一只同樣上了年紀的狗,步伐跟著主人保持著微妙的和諧。一位中年男人在家門口用刨花發(fā)煤爐,輕煙裊裊升起,與空氣中彌漫的塵埃纏繞交織,把老宅子內(nèi)外的味道交錯融合:燃燒了上千年的爐塘煙火,年年歸來的雨燕泥巢,油和鹽,飯和菜,出生的欣喜,新婚的歡愉,死亡的痛苦……這一切,都在這一刻,如同被細雨滋潤的老照片,漸漸鮮活了起來。
徽雕是徽派風格的傳統(tǒng)雕刻工藝,其中以歙縣最為典型。在斗山街上,雕刻師傅不僅是匠人,更是小巷深處一幅流動的畫卷,靜靜訴說著歲月的故事。當我們用鏡頭對準一位正專注雕刻的匠人,匠人如入定的老僧,對此起彼伏的快門聲充耳不聞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一刀一刀,鐫刻光陰。午后的太陽在師傅身后的墻上勾勒出一抹陳舊的輪廓,懸掛在門洞上方的兩盞大紅燈籠,被陽光一照,影子鋪展在了墻上,與師傅身上淡淡的輪廓光交相輝映,營造出一種驚心動魄的寧靜與和諧。門洞兩側(cè),一幅大紅對聯(lián)赫然在目,“此地在城如在野,其人非佛亦非仙”,字跡遒勁有力,仿佛是對師傅身份最貼切的注解。
提及歙縣,就繞不開中國四大名硯之一,歙硯。它不僅是文房四寶中的瑰寶,更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競相頌揚的寵兒。南唐后主李煜,以帝王之尊,贊其“歙硯獨步天下,無與倫比”;蘇東坡,一代文豪,則以詩意的筆觸描繪:“其墨行其上,澀而不滯,滑而不膩,宛若瓜瓤之膚,細膩縠紋交織,音質(zhì)若金鳴,品性猶玉德,溫潤而澤。”米芾大家,更是以“金星點綴宋硯間,質(zhì)地堅密且華美,輕呵氣間云霧生,蓄水其中永不涸”之句,道盡了歙硯之非凡。
歙縣古城的街道上,有很多做歙硯的店面。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媽,正坐在一家古色古香的店鋪前,手里拿著一塊未完成的歙硯,眼神專注而溫柔,仿佛在與這歷經(jīng)千年的石材對話。陽光灑在她的臉上,映出歲月雕刻過的痕跡,也映出了她眼中的熱愛與堅持。對她而言,這不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種傳承,是將古老的歙硯文化延續(xù)下去的使命。得知我們來自浙江,大媽熱情地招呼我們。“每一塊都是獨一無二的,就像咱們歙縣的歷史一樣。”她耐心地講解著歙硯的制作工藝、歷史故事以及使用技巧,那份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自豪與敬畏,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。
夜幕低垂,歙縣的夜景別有一番風味。從我們下榻的披云山莊望出去,練江對岸的燈火逐漸亮起,倒映在水中,波光粼粼,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動的水墨畫中。一陣悠揚的徽劇唱腔從遠處傳來,更添了幾分古城的韻味與風情。
當?shù)氐臄z影協(xié)會會長告訴我們,在歙縣,流傳著一段關(guān)于李白與許宣平的佳話。唐天寶年間,詩人李白在洛陽同華傳舍看到許宣平的一首題壁詩,驚為仙人,于是欣然動身尋訪許宣平。李白走訪宣城舊友,游罷涇縣桃花潭,告別好友王倫,寫下著名的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倫送我情”后,來到歙縣尋訪許宣平。李白見到江上停泊一只破船,船頭有一老翁,神態(tài)飄逸,容顏超然,他便向老翁打揖拜問:“請問許宣平先生家在何處?”老翁捋胡微微笑,脫口而吟:“門前一竿竹,便是許公家。” 李白聽后便照直前去,沒出多遠,他幡然大悟:“門前一竿竹,不就是船頭一竿筆直的竹篙么?老翁就是許宣平了。”可是等李白返回時,老翁已無影無蹤了。后來,新安古道的問津處,就成了后人懷念詩仙的勝跡。而歙縣這片土地,因了李白與許宣平這段千古憾事,而更加多了幾分文化底蘊與傳奇色彩。它不再是簡單的地理坐標,而是成了詩與隱的碰撞。
夜里,我做了一個夢。夢中,我看見李白和許宣平坐在練江的漁船上,對酒當歌,四周是淡淡的霧氣與遠處燈火交織出的朦朧美。就在這時,一陣更加清晰、悠揚的徽劇唱腔響起,在遂昌當縣令的湯顯祖穿越時空,踏著歌聲,沿著新安古道徐徐而來……
我醒了過來,緩緩睜開眼睛。窗外練江依舊波光粼粼,夜燈閃爍,一陣婉轉(zhuǎn)悠長的徽劇飄了進來,我的心一下子變得更加充實與明亮。我知道,我已在這場現(xiàn)實與夢境的交織中,悄然愛上了這座充滿文化底蘊與傳奇色彩的古城,它已然深深鐫刻于我心,成為我靈魂深處的牽掛與向往。(國網(wǎng)浙江遂昌縣供電公司 朱巧娟)
評論